2008家电行业新增加商家-家电增长
家电以旧换新是商家炒作的一种手段,有一点要申明,这不是厂家搞的,是商家。旧家电作价是由商家决定的,一般是同类型的以旧换新,价钱由商家自己定,不自由是因为商家以旧换新的机子是固定的,称为活动机,本质就是商家为了保证自己利益的一种手段。
三四级市场迅速崛起 或成为家电行业“强心剂”
对于2008年的那次牛市,让很多老股民都记忆犹新,因为那次牛市涨势猛,但是持续时间又比较短。那么,2008年牛市涨了多少倍?
2008年牛市也就是A股史上的第八次牛市,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是2008年10月28日~2009年8月4日(1664~3478)
随着四万亿救市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相继推出,大盘资金面空前宽松,大量资金进入股市交易。同时因为之前高位被套牢的很多机构资金也有解套的需求,所以在众多因素的促进下,推动了这一轮牛市行情的发展,上证指数最高上涨到了3478点。学习股票追涨技巧就锁定本网。
四万亿计划推出之时的背景:
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出口急转直下,从年初的超过两位数增长迅速回落至负增长。而2009年一季度,出口转为两位数负增长,且工业生产大幅下滑,发电量零增长,大量中小出口企业关闭,沿海地区失业潮出现等等。
总之,当时中国经济已经可以称之为硬着陆,危急之时,四万亿政策意在避免更多的失业与经济衰退,方向是正确的,且推出之时市场也颇为兴奋。而这说明,四万亿的教训恐怕更多的是其后经济结构自身及决策的问题,更值得反思。笔者归纳,有如下几点:
第一,地方政府财政行为缺乏约束机制。包括资金方面,地方政府一旦获得支持,便有花钱欲望,所谓“不花白不花”的现象就反映了对资金运用缺乏约束机制的事实,所以号称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最终超过10万亿。而项目方面,“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考核体系一贯存在,地方官员为追求一时的高GDP,可以不顾一切上项目,全然忽略了对项目的股票盈利性与风险性的考虑。
第二,金融股票体系缺乏自主权。当时银行承担了准财政功能是导致其后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大的主要原因。例如,有报道称,2010年10.7万亿的地方政府负债中,有80%来自银行贷款。试问为何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在经济下滑阶段、缺少优质项目之时会取代大量财政功能,天量放贷?恐怕与当时政府给予的支持实体项目压力密切相关。
第三,国有企业的隐性担保机制。由于缺乏必要的市场退出机制以及存在隐形的政府担保,国有企业历来被视为优势企业,其项目被视为无风险项目,而也是银行忽视风险管理以及日后产能过剩企业能够大量存在的关键。实际上,当前大部分产能过剩企业都以国有企业为主,至今没有一例兼并重组案例,更无法谈及破产机制。
第四,产业政策存在不少弊端。当时的四万亿是配合十大产业的振兴计划以及大力发展七大战略新兴产业推出的。而现在来看,曾经支持力度较大的行业,如钢铁、造船、光伏这位列其中的产业由于进入过度,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而家电行业也由于节能补贴政策导致近两年国内家电厂商却坐享红利,技术革新落在了国际竞争者之后。
如何判断一个行业市场有无机会?
大连锁渠道强势下沉瓜分“蛋糕”
三四级市场或成为家电产业新的“强心剂”,而一些家电渠道巨头的强势介入更使新市场竞争格局从传统粗放型增长转变为精细型增长。
改革开放30年来,就整体水平而言,我国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消费者的收入和消费能力成倍增长,而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已接近50%,大批的中小城市和城镇迅速发展,成为人口城市化的主要消纳场所,也成为挖掘内需市场的富矿。2009年启动的旨在启动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家电下乡工程和随后启动的旨在拉动城市家电市场的节能惠民工程,以极大的力度、在恰当的时机引爆了我国的三四级家电市场。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和北京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有限公司于2008年11月联合发布的《中国家电市场分级标准》,我国的三四级家电市场覆盖了全国2050个的县、县级市和一小部分的地级市。三四级市场拥有全国7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45%的GDP,贡献了全国40%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来自中怡康的最新研究数据显示,经过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2011年中国三四级家电市场的销售额有望接近5400亿元,连续四年市场增长速度超过20%,在全国市场中的比重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成为中国家电市场和家电行业的主要增长源泉。
三四级家电市场的快速发展、家电下乡政策的推行,在不断增大市场规模的同时,也决定性地改变了三四级市场的渠道结构。苏宁电器、国美电器在进一步巩固对一二级市场的垄断性地位的同时,大大加快了在三四级市场的渠道下沉步伐。
北京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连四清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虽然三四级市场这块诱人的大蛋糕吸引了众多家电经营的‘淘金者’,三四级市场一些区域经销商也如同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它们在整体规模上与苏宁、国美相比还差很多等级。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未来我国三四级市场的渠道竞争格局,将是以苏宁、国美等全国性大连锁为主导,区域性连锁、厂家自建渠道为支撑,大量的独立店为补充的格局。”
他还认为,三四级市场竞争变革正在从传统粗放型增长转变为精细型增长,关注顾客消费体验、破解顾客的生活方式、降低配送物流成本、实施集中精细化管理,这些都是三四级市场渠道价值链中的关键竞争环节。实现产品快速地铺货出样、货物快速地流动、资金快速地周转、信息快速地传递,从而使得采销更加贴近市场的实际需求,这些都是三四级市场渠道竞争中制胜的关键,而这一切显然是苏宁、国美等大连锁更为擅长。
面对由于三四级市场在中国家电市场中重要性的显著上升,家电市场正在发生的剧变,连四清认为,厂商及时了解和把握三四级市场的变化就显得尤其重要。作为中国家电市场权威研究机构的北京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有限公司早已未雨绸缪,从2007年便着手在三四级市场拓展零售监测网络,并于2008年底应中国国家统计局邀请共同研究发布了“中国家电市场分级标准”。
目前中怡康的零售监测网络门店数量已经达到6781家,其中一二级市场的城市监测覆盖率达到99%,三四级市场的市县监测覆盖率达到34%。中怡康如此庞大、缜密的监测体系将会更好地为家电制造商、渠道商、政府机构及资本市场提供准确的不同级别家电市场的动态信息,以便各类厂商、机构更好地研究和开拓中国家电市场。
一个行业有没有机会,不能仅仅从这个行业的竞争是不是已经十分激烈这个表层现象来看。从这个表层现象来看问题,会步入一个误区,因为绝大多数行业一直都存在十分激烈的竞争,事实上也只有竞争激烈的行业行业市场的机会才更多。评价一个行业市场有无机会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是,分析行业市场的产品细分化程度。
如果所在的行业已经出现“产品无限细分化”了,意味着这个行业已经竞争十分充分,行业机会正在减少。所谓“产品无限细分化”,是指行业的产品已经发展到了能够满足人们十分细微的需求的程度。
二是,分析行业市场用户需求的多样化程度和变化潜力。
人们的需求决定了一个行业的前景,行业需求量越大,需求越是多样化,需求的变化越快,行业的机会越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大量的服装和鞋业企业开始“转内销”,国内服装和鞋业市场竞争因此而更加激烈,为此有人感叹:服装和鞋业市场的机会不多了。这种感叹源于对市场的无知。事实上,竞争越是激烈的地方,说明市场机会越多。同食品、饮料、医药、保健品等行业一样,服装业和鞋业市场永远都会有机会,因为每一个人都要穿衣服,都要穿鞋子,而且人们对服装和鞋子的要求永远都处在变化中,这意味着这两个行业永远都有大量的机会。这两个行业之所以竞争十分激烈,恰恰是因为机会使然,没有机会的地方才没有竞争。
三是,分析行业市场的垄断程度。
有些行业虽然有许多机会,但由于行业为少数几家资金实力、技术实力、规模实力的企业或者是独特背景的特大型企业所垄断, 对于想进入该行业的企业来讲,机会就比较少了。比如,大飞机制造行业,个人计算机制造行业、铁矿石资源行业、碳酸饮料行业、中国的石油天然气行业等等。这些行业存在着大量的机会,但机会只属于行业中现存的企业。又比如,中国家电零售市场已经为国美、苏宁、大中等少数几家家电零售巨头所部分垄断,剩下的空间则为家电品牌制造商所占有。
国美、苏宁、大中等少数几家家电零售商还在快速扩张它们的地盘,品牌家电生产商也在谋求快速扩大其销售网络。在这种背景下,对于那些想进入家电零售业的商家来说,成功的机会是较小的,对于那些已经在这个市场上耕耘的小的家电零售商来说,其发展的机会也是十分渺茫的。
四是,分析行业产品品质和营销服务的水准
如果你所处的行业或者你想进入的行业不属于上述大飞机制造、个人计算机制造、铁矿石资源t碳酸饮料、移动通讯服务、石油天然气供应等垄断行业,也不属于家用缝纫机、传呼机这样的夕阳行业,还不属于钟表业这样的成熟行业,那么你所在的行业或想要进入的行业有无机会,还可以通过观察这个行业的产品品质和营销服务水平来做出判断。首先,如果一个行业不仅已经“产品无限细分化”了,而且所有的产品已经做得“无比精致”了,那么这个行业的机会就会相对较少,反之这个行业还存在着大量的机会。因为,行业中的企业在其产品尚比较粗糙的情况下还能生存下来,说明你只要把产品做得更好一些,你就必然有市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